|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发布时间:2019-10-12
浏览次数:

——郑州市探索生态保遗工程实践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区土地不断增值,中心城区及其周边土遗址的保护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焦点问题。尤其是文物资源分布密集型城市,土遗址既不能用于基本建设,又因为资金缺口不能得以全面保护,大多裸露于荒野或作为农田耕种。这种状况不但不利于文化内涵展示,也容易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侵蚀。

河南省郑州市实施生态保遗工程,把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古遗址、古城址保护展示纳入生态建设,以建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为主要手段,以生态建设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以生态绿化方式让古遗址“活”起来,为城市建设强文脉,探索文物分布密集型城市文化遗产片区化、集群化、生态化、亲民化保护的新模式。

遗址保护成果“看得见”

天高云淡,丹桂飘香。

人们漫步在苑陵故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在最诗意的季节里,感受文化底蕴深厚的秋天。

苑陵故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是郑州生态保遗工程最具代表性的项目,公园位于航空港区舜华路以东、苑陵路与滨河西路以北,整体建设以古遗址保护为前提,以再现中原地区农耕时代生产生活内容为主线,形成“六圃九囿”景观。园区共栽植乔木27000余棵,灌木7000余株,地被约49万平方米,苗木品种共计约470个,整体绿化率达到约80%。春夏秋冬,四时各具不同风景。

“生态保遗工程的核心理念就在于解决文物保护成果不具体的核心问题,以人为本,促进保护成果服务社会民生。生态保遗工程将文物用地与保护成果绑定、保护成果与群众生活绑定,实现文物保护成果具体化、固定化,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得到有效展示,惠及于民。”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介绍道。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郑州文物资源众多,拥有各类文物古迹近万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80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31处、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46处。其中大遗址最具特色,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完整链条。郑州还是国家重点支持的6个大遗址片区之一。

同时,古遗址、古城址由于观赏性不高、文化内涵不易体现、保护成果不具体、不能用于城市建设、与社会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往往是“地下气象万千,地上毫无生机”,导致群众不关注,社会意见大,时刻面临破坏风险。

自2017年生态保遗工程提出以来,郑州市文物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与各县(市、区)团结协作,目前郑州市生态遗址公园已建成开放24处,绿化面积近万亩。

所有项目谋划以保护文物、服务群众为标准,按照以人为本(距离社会群众远近)、先易后难(建设条件是否成熟)、分级建设(保护级别高低及历史意义)和辐射带动(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四个指标,郑州市将在2017至2020年之间,建设中心城区、毗邻区和城郊接合部3个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文化带,规划建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75处,完成生态绿化面积5万亩,投资百亿元。

生态保遗工程严格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突出展示遗址文化内涵为特色,以实现遗址本体和环境安全为前提,采用生态绿化模式,促进遗址保护优化、生态环境提升、休闲空间拓展、城市形象凸显有机衔接。

城市文化气质大提升

如果说苑陵故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是生态保遗工程郊野型代表,小营点军台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则是城市型遗址生态文化公园的代表。

小营点军台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位于郑东新区,实际建设面积1.85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1.3万平方米。公园建设从点军台遗址历史出发,凸显山、林、水、园的设计理念,结合障景、框景、对景等多种造园手法,加之道法自然的种植设计、精雕细琢的氛围烘托,营造出一处“历史久远、文化传承、生活当下”的城市精品公园。

“在游园的时候不仅能欣赏美景,还能了解历史,感受文化熏陶,提升城市文化气质,文化遗址公园真正融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是我们老百姓的好去处。”一位游园的市民表示。 

李家沟文化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位于郑州市岳村镇岗坡村李家沟,2009年被发现,填补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和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之间的断缺与空白,被评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园以原始部落生态文化为主题,集文物保护、文化展示、文明传承、休闲放松、生态保护为一体的文化遗址公园。

郑州市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分为三个层级:城市型(四环以内)、城郊型(四环至绕城高速之间)和郊野型(绕城高速以外),各县市区生态保遗参照郑州市区分层标准进行,郑州市文物局文物处处长李艳萍介绍。

城市型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位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集中地区,与群众生活联系紧密,按照城市中心公园、游园予以高标准规划建设;城郊型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处于城市发展区,以相对高标准建设,促进发挥文化、生态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郊野型遗址生态文化公园,距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核心较远,以普通标准进行建设。同时,需兼顾文物保护级别及历史意义差异,对于保护级别高、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项目,要适当提高建设标准。

为保证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属性,生态保遗工作坚持四个主体: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功能定位以服务社会为主体,公园文化展示以遗址文化内涵为主体,植被绿化以本土植被为主体,配套设施以生态、自然、环保材料为主体,展示本土特色,塑造古朴自然文化风格。各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结合遗址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可与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湿地等生态项目结合实施。

目前,生态保遗项目推进的质量优异,项目选址依托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内涵丰富,独具郑州特色;项目的资金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用足用好支持政策,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方式;项目的设计与建设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土地、规划、群众生活、后期管理等多重因素,合理利用周边原生资源,重视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传承文化、服务社会、优化环境、带动发展的积极作用。

整体部署 统筹推进

今年4月,郑州市召开全市生态遗址工程现场观摩推进会。郑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福平,副市长吴福民带领市直相关单位和各县(市、区)分管负责人组成观摩团,先后来到中原区、新密市,现场观摩遗址生态公园建设进展,并就全市生态遗址工程建设下一步工作做出部署安排。

观摩团先后来到中原区马庄遗址生态文化公园、白寨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新密市前士郭遗址生态文化公园,详细了解公园规划、建设情况和公园绿化、周边配套路网完成情况。

杨福平强调,生态保遗是将生态和文明相衔接的,生态遗址公园要建设成具有遗址特色的遗址文化公园,做到服务为民的特色公园,同时2019年新启动的项目将按照目标台账倒推工期,定制目标,争取年底前建成开放一批遗址生态文化公园。

为了更好地推进生态保遗工程,根据“百家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目标以及近年来生态保遗工程推进经验,郑州市政府专门印发了《郑州市生态保遗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1)》,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实施要点、保障措施等方面进一步规范生态保遗工程的发展,并首次将“百家遗址生态文化公园”这一目标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予以公布。该方案的出台,标志着郑州市生态保遗工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严格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原则,深化文物保护利用与城市发展建设的有机衔接,统筹做好文物研究、保护、传承、惠民各项工作,完善政策措施,健全评估体系,强化监督考核,落实工作责任,确保生态保遗工程顺利实施。任伟表示。

生态保遗工程是古都郑州促进文物“活”起来的积极探索,是促进古遗址由“地下气象万千,地上毫无生机”向“地上绿树葱茏,地下气象万千”转变的文化气质提升工程,更是促进遗产保护服务社会的重点民生工程、惠民工程。同时,生态保遗工程作为长期推进的系统工程,仍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需要强化领导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徐秀丽)

转自:国家文物局

  版权所有 © 内蒙古苏勒德文物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高新技术工业开发区   电话:0471-3327503
蒙ICP备16004112号-1   
x
扫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