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马萧林委员:加快建设文物考古类外文版期刊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发布时间:2019-03-07
浏览次数:

                           


“近年来,尽管我国文物考古类期刊学术价值和学术质量不断提高,却面临‘走不出去’的困境。据统计,在公开发行的33种文物考古类期刊中,发行有外文版的只有3种,且均为不完全集刊,不仅在数量上占比小,在内容上亦难以比较全面及时地展示我国重要文物考古成果,因此无论对国际学术界,还是对于普通公众,中国文物考古的国际影响力均严重不足。”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告诉记者,针对这一问题,他将提交《关于加快建设文物考古类外文版期刊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提案。

据马萧林介绍,从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的考古发掘开始,中国现代考古学已走过了近100年的发展历程。百年来,几代考古学家筚路蓝缕,考古发掘了数千处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址,出版了数百部文物考古著作,创办了数十种文物考古类期刊,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考古学体系,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为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萧林认为,随着“一带一路”、中华文化走出去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与世界经济文化的联系日益密切。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推进国际传播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文物考古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在欧美国家高等教育历史教学体系中所占分量极少,一些西方著名考古学家对中国考古成果都知之不多,社会公众对中国历史则了解的更少。究其原因,语言不通是让世界认识中国古代文明成就、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障碍。

马萧林告诉记者,加快推进文物考古类期刊国际化刻不容缓,这不仅对建设社科外文版优秀期刊,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同时对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提升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掌握国际话语权,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为此,他建议从五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

一是加快实施“中国文物考古期刊外文版出版项目”。重点打造3至5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物考古类外文期刊品牌,包括学术性期刊和普及性期刊,定期刊发学术影响力较大的文物考古研究成果,及时发布最新考古发现。

二是加快完善项目顶层设计,优化走出去资源配置。建议由中宣部牵头,协调国家文物局、国家新闻出版署等部门拟定项目实施方案,将该项目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大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力度。

三是加快组建项目实施团队。建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文物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单位组建项目实施团队,具体落实项目方案,细化项目相关责任与分工,推进文物考古类外文版期刊编辑出版。

四是构建中国文物考古类期刊资源数据库。逐步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国际认可的科学分析评价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考古类期刊话语体系。

五是加强期刊编委会建设。推行编委、稿源和审稿专家的国际化,加快推进传统期刊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出外向型数字出版产品,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转自:国家文物局

  版权所有 © 内蒙古苏勒德文物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高新技术工业开发区   电话:0471-3327503
蒙ICP备16004112号-1   
x
扫二维码
关注我们